没有意外,医美行业再一次成为“315”乱象监管的重灾区。医美机构未按照标准为消费者注射美容针成为核心话题之一。


  2022年3月30日,国家药监局对27类医疗器械涉及的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内容进行调整,其中,整形美容用注射材料按照最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,而妆字号的日用化妆品仅外用于皮肤表面。315晚会上便指出了医美机构将妆字号化妆品注射使用,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医师证,利用消费者“爱美之心”,缩减成本,以谋取暴利、实现企业的野蛮生长。


  而众所周知,此次展示的乱象不过是医美行业层层乱象的“冰山一角”。


  实际上,乱象的背后,必然有治理的缺位,而治理的缺位又带来诸多的法律问题。违规机构的违规操作带来的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几乎是可预见的。然而,维权则全凭医美机构自觉,没有人为消费者兜底,甚至法律也会失灵


  3月14日,黑猫投诉发布《2022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白皮书》称,2018年起,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医美行业的投诉逐年递增,其中2022年诉讼量达7800件。此外,据中国消费者协会,仅2015年至2020年,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,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。


  然而,另一个现实问题是,要将维权落到实处并非易事,这涉及相关证据的获取及保留,诸如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、医美项目介绍、收费票据、诊断证明、采用的药物和器械,甚至还有在医疗事故发生后自身的损失等等。


  一旦这些证书缺乏,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,很多当事人要么难以证明伤害事实及损害程度,要么难以证明伤害事实与非法医美间的因果关系,最终诉求难以得到完全支持。


  从现实层面来看,对于医美的监管仍然需要更进一步。医美行业,只有真正去粗存精,去伪存真,才能迎来长远的发展。


  文章内容来源: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湃客


  免责说明: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